刊名:中学生数理化
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
ISSN:1003-2215
CN:41-1098/O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1132
期刊分类:中小学教育
三、五四运动的当代价值
五四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社会动员运动,虽然遁入了历史的烟尘,化成了空前的绝响,但其价值却未湮灭,已经作为思想、文化传统融入了民族的精神和青年的血液之中,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作为五四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江西流脉至少蕴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立足江西、放眼全国”的开通意识等富含当代性的重要价值。
爱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民族精神得以存续的基础。“文章节义之邦”是江西自两宋以来所获得的高度评价,其间文豪、烈士先后辉映,不独满载省乘,在国史上亦占显著篇幅,常能以地方特色形成时代异彩,以多数魁硕倡导朝野风气。宋代胡铨、洪皓、文天祥、谢枋得等,明代姜曰广、万元吉、杨廷麟等,皆是为民族大义不吝奉献、牺牲小我之人。五四时期的江西学子同样如此,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走上街头,汲取先进观念自我武装的同时不忘启蒙,以促成美好的社会,而商人、工人亦为此舍弃私利,以换取民族的自尊,各界联合真正建构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语场。
自晚唐五代以来,江西产生了众多名垂青史的大家,发生过不少名噪一时的学术辩论和思想交汇,在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和前行上厥功至伟。但蜗处中部的赣人总被认作保守的典型、短视的代表,或排斥外来势力,或拒绝外来思潮,不愿融入全国,遑论放眼世界,陷入边缘化的文化心理难以自拔,导致进入近代后未能抓住机遇及时完成现代转型。而五四运动前后的江西学子打破了过去的藩篱,做到了“立足江西,放眼全国”,与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青年同频共振,一起谱写了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的华章,超越了地方性意识。当下,摆脱农业思维、走出区域局限,放眼域外,仍是赣人必须竭力达成的心理期待。
显然,五四运动及其附着的价值是一座精神富矿,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均能从中汲取贴己的滋养,自然也就始终值得后来者去挖掘、学习和赓传。
[1] 许德珩:《“五四运动”的回忆与感念》,《世界学生》,第一卷第五期,1942年;许德珩:《五四二十九周年》,《北大半月刊》1948年第4期。
[2] 罗家伦:《书贻天下才,我为苍生哭》,《中央日报》1950年12月26日。
[3] 段锡朋:《五四运动纪念感言》,《国立广东大学周刊》,1925年6月。
[4] 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5] 何碧辉:《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罗隆基》,见《民国著名人物传》第三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196页。
[6] 王造时:《纪念“五四” 拥护赛恩士》,《青年时代》第一卷第四期。
[7] 《青年奋斗之精神与国家前途之希望》,《约翰声》第30卷第8号,1919年11月25日。
[8] 《改造家庭之两大观念》,《约翰声》第31卷第9号,1920年12月20日。
[9] 《怀疑与夸大》,《约翰声》第31卷第8号,1920年11月20日。
[10] 《胡适日记全编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89页。
[11] 《啼痕——杨杏佛遗迹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84页。
[12] 《赣省各团体电争青岛》,《申报》1919年5月15日。
[13] 《赣学界游行警告团经过记》,《申报》1919年5月17日。
[14] 《教育界继起争青岛》,《申报》1919年5月16日。
[15] 《九江近事》,《申报》1919年6月2日。
[16] 《九江近事》,《申报》1919年6月14日。
[17] 《王礼锡诗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558—559页。
[18] 黄野萝、徐先兆:《袁孟冰和改造社》,《江西文史资料选辑:五四运动在江西》,1989年,第20页。
[19] 《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20] 《这是中国人的自由之路吗》,《新江西》第一卷第二号。
[21] 《社员通信:主义问题》,《新江西》第一卷第三号。
[22] 《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文章来源:《中学生数理化》 网址: http://www.zxsslhzzs.cn/qikandaodu/2021/0305/592.html
上一篇:徐开垒的第一本书写作趣味
下一篇:浅谈更好地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