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中学生数理化
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
ISSN:1003-2215
CN:41-1098/O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1132
期刊分类:中小学教育
此时,他接到中央美院人事处的通知,被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显然这是被排斥的一纸调令,但也带来转机。建筑本身就要求形式,吴冠中先生的思想压力解除了,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宽松的学术环境给了他实践风景画创作的机会,也为他今后的艺术创新和探索开辟了新天地。吴冠中先生开始构建自己的独木桥。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人物画少的原因,他在自传中有很直白的表述:“人,穿戴衣冠,士、农、工、商、兵与官,我都不敢画,怕丑化。”吴冠中先生从人物画转作风景画是被迫的选择,用他的话说:“是逼上梁山。”
吃草少,奶将变质
被逼转向改作风景画不等于吴冠中先生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信念发生了动揺,相反从青年到老年,先生始终抱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信念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像苦行僧一样执着和坚定。吴先生一生跑的地方之多,画的写生之多,恐国内无一画家能与他相比。他在2008年出版的《吴冠中文丛》中自己整理了一份《写生足印》地名大全,分世界和国内两部分。仅与我的家乡山西有关的写生地名就有十五个,其中河曲、赵家沟和碛口黄河古渡是我作向导与吴冠中先生一起去的,时间是1989年先生古稀之年。
吴冠中先生将深入生活比作吃草,将艺术创作比作挤奶。他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吃草的机会愈来愈少了,吃一次算一次,我永远恋念大半辈子的江湖生涯,我艺术的酵母。”吴冠中先生从北京来到太原,先到我家歇脚。我拿出珍藏的他的一幅旧作让他题字,吴先生欣然允诺。上题:“见旧作,忆旧情,情真画真赠秦生”,下题:“明日同去雁北吃草,吃草少,奶将变质”。有了吴冠中先生的亲笔题字,这件藏品便格外弥足珍贵了。“吃草少,奶将变质”,这是吴冠中先生表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最通俗易懂的一个比喻。我退休后住北京,又拿出吴先生的这幅旧作给他看,他说:“题字比画还要好。”并重新抄录在笔记本上。
吴先生来信,题字作品
我从多年下乡采风去过的地方格外精心地挑选了黄河边的两个县,一个是河曲,另一个是临县,并决定陪同吴冠中先生一起去,这是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吴先生也很高兴,说:“有你同行,老伴就可以放心不来了。”
山西日报的周年庆典吴冠中先生曾送过贺画,他们派车并由美编李江鸿陪同将先生和我送到河曲县城,那是九曲黄河拐弯的地方,河中心还有一个小岛,当地人叫“娘娘滩”。我们乘渡船上岛,岛上还住着几户人家,没有写生,游览完就又乘渡船回到县城。过了两日,县政府派车由县文化馆干部陪同,将我和吴冠中先生送到离县城四十多里远的赵家沟乡政府。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非常壮美!面对沟壑纵横,刀劈斧凿,迂回曲折的黄土山脉,吴冠中先生激动了:那是哺育了炎黄子孙的粮仓,那是未开采的金矿……
最早是石鲁的作品给吴冠中先生传递了黄土高原之美的信息,他说:“石鲁笔下的黄土高原很真实,入木三分。”来到赵家沟,四野茫茫,我和吴先生背着画具在山顶东寻西找,如同两个浪迹天涯的流浪汉。吴先生画了许多速写,对黄土高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山土被雨水冲击,满山皆沟壑,颇似老虎斑纹,延绵起伏的山形如同或伏或卧的壮观虎群。这是他见到黄土高原的第一感受。作品《老虎高原》表现的正是高原如虎群似的那种雄伟和壮观,他画的黄土高原是意象的,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石鲁的真实。
老虎高原
赵家沟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乡镇食堂吃饭没有蔬菜,一日三餐吃咸菜。有一天改善伙食吃羊肉,一人一大碗,肉特别香。正吃得高兴,吴先生突然感慨地说:“你知道这里的羊肉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吃的是山里的中草药。柏籽羊的羊肉为什么好吃,因为吃的是柏籽。”先生停顿了一下,见我没有反应,加重语气说:“石鲁的画为什么好?因为吃的是黄土!”原来吴冠中先生还是在讲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念兹在兹,可见他的执着。
这里的贫穷,吴冠中先生在自传《我负丹中》这样记述:“我和王秦生在贫穷的山沟赵家沟睡同一土炕,朝暮相处,似又回到了下放李村的劳动岁月,那时我们也曾睡同一土炕。俱往矣,未往也,我们晚间访老乡家,此处老乡比彼处老乡穷多了,只有十块钱的积蓄便将之藏在壁洞里,表面糊上泥巴……”在赵家沟吃羊肉,他在文中这样感叹:“我吃了,甚内疚。”
文章来源:《中学生数理化》 网址: http://www.zxsslhzzs.cn/qikandaodu/2021/030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