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中学生数理化
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
ISSN:1003-2215
CN:41-1098/O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1132
期刊分类:中小学教育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在此背景下,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剧增,各类突发问题日益严重的,导致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大,学校工作者亟待提高突发心理危机的应对及处理能力,并加强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及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的探讨。我将通过分析一例严重抑郁症学生的长程辅导工作案例,并结合大量学生工作的经验,浅析在校园学生心理危机突发的干预工作中的辅导方法及经验反思,希望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提供借鉴,以期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一、案例描述
小唐(化名),女,18 岁,壮族,某寄宿学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现在与父亲与继母共同生活。小唐高二上学期时,因感觉情绪异常低落、心境绝望,产生持续、强烈的自杀意念,主动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心理教师首次辅导时观察到小唐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情绪明显低落,面部表情僵化,思维明显迟钝。小唐主诉长期情绪低落、易激惹、食欲下降、心情很差、睡眠不好、做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容易感到疲劳,最近两个月频繁产生觉得活着很没意思的念头,找不到自己活着的动力,过往存在自残史一年,存在自杀未遂历史。班主任反映小唐情绪激烈时会用刀割自己,或者突然间在教室里大吼大叫,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室友反映小唐近期有好几次冲上栏杆尝试跳楼,在卫生间喝洗衣液等尝试自杀行为,均被室友发现制止。
心理辅导教师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小唐转介至专科心理医院,经医生诊断为中重度抑郁症,建议住院治疗,但遭到学生、家长拒绝,医生开具药物,建议小唐休学一段时间,但是小唐及其父母均强烈要求在校学习。学生在校期间,持续主动来访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我为来访者辅导至其高三毕业,辅导时间持续一年半。
二、学生问题分析
(一)初步评估
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其临床上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乐趣丧失。抑郁症患者自杀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20 倍,抑郁症是引起自杀最常见的原因。同时,小唐存在过往的自杀企图,长期感到无望、冲动、孤立感等因素,使得小唐处于较高的自杀风险之中。
(二)原因分析
小唐早期父母离异,父亲管教严格,教育观念过于偏激,与小唐缺少沟通,父亲再婚后小唐与继母关系疏远,母爱缺失。在幼儿园及小学时,长期遭到孤立和言语欺负,长期的负性经历导致小唐形成了偏执、苛求完美、自卑、易怒的个性。升入高中后,小唐遭到大部分同学的排斥,未能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长期处于孤独、压抑的心理状态下。同时,小唐绝对化的认知、惯性的负面归因、“全或无”的思想及强烈的自我苛责倾向加重了小唐的抑郁,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导致小唐对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无力感和无意义感。
三、心理辅导思路
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应该是各类神经症及精神障碍早期甄别、评估,以及后期学生康复工作中的核心力量。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娴熟地掌握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判断、鉴别和辅导方法,按要求及时进行转介工作。小唐当前的心理问题已经超过心理辅导的范畴,属于典型的心境障碍,心理教师立刻将学生转介至专科医院,经精神科医师诊断为中重度抑郁症,学生定期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医生建议住院治疗,遭到家长强烈拒绝,学生及家长坚持在校学习。
在此情况下,我在第一时间将学生的情况上报学校分管领导,尽快建立分管领导、年级部、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生活老师在内的联系及沟通网络,共同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帮助学生康复。我在学生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稳定的情况下,不断对其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康复,如督促学生定期复诊,规律服药;在学生状态稳定时辅助心理辅导,改善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及归因方式,稳定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功能;为班主任提供教育咨询,协助创设良好校园、班级环境,提供有利于康复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联合沟通网络,注重其校园安全管理,降低学生的安全风险等,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文章来源:《中学生数理化》 网址: http://www.zxsslhzzs.cn/qikandaodu/2021/0128/515.html